第一百四十七章 捕鱼为食
第一百四十七章捕鱼为食
韩看了眼女儿,心里十分惋惜。韩欣已満十七,这种年纪已经可以出嫁了。只是韩欣的

格和哥哥韩悟完全颠倒过来,韩欣刚毅好強,韩悟仁厚软弱。从小就

上道家文化,要不是被他和夫人阻止,早就⼊观为道了。
无论家世还是长相,韩欣都不差任何女子,上门提亲之人一大把。连李豫也问过韩,想让韩欣当自己的儿媳妇,只是韩欣不答应。
自己的女儿自己知道,从韩欣的神⾊可以看出,对何浩然很有好感,可惜对方马上就要成婚了。他想得很多,一时没留意何浩然的大计,还好有聚精会神的韩欣捧场:
“为什么要从沿海地方开始?听说沿海地方空气也有毒,那里的人寿命不长,是穷得发荒之地。”
何浩然曾问过一些人,有不少远航的船只从广州起航或是登陆,比如大食国、波斯等等。那里还专门成立有市舶使的员官,专门负责海上

通。现在的广州并不穷,也不知韩欣从哪里听来这些小道消息。
“我们拿广州来说,在隋朝以前,那里可谓穷得发荒。但自从我朝海上贸易开展后,那里绝对不穷,穷的只是文化而已。你想想,我们的丝绸、陶瓷茶叶等等运到海外,他们将珍珠、金⽟一些值钱的东西运来。一来二去,带动的不只是那个地方,连着沿线城市都会受益。”
已经回过神的来韩点点头:“广州我知道,那里以前是南海郡,乾元元年才改为州,海外贸易不过百年时间,那里的税收就能名列我朝众州前十。你的意思是还在一个地方开个那样的海外码头?”
“不只是码头的问题,”他拿出厚厚一叠写好的奏折,递给韩。
“那里的路基本上不用修建了,可以让当地自行修建。我的计划是在江南东道、岭南道选几个城市,将那些俘虏派去修路。海上不只是财富问题,还有食物。当地的鱼类可以最快运往各地,海里的鱼藻几乎取之不尽,要是能大力发展渔业,起码能补充我大唐百分之十的粮食。”
后面的话韩欣没机会听了,韩将他带到李豫面前,让他从头到尾说一遍。
“发展渔业最重要是提⾼捕鱼量,比如为渔民提供大型渔船、改制实用的鱼网、请常年生活在海边的老渔民传授经验等等。不要让他们怕捕的鱼卖不出去,有多少就能卖多少,绝对要比他们做庄稼合算十倍。”
要这些是他以前说,李豫还有些怀疑。昨天杨金给他和太子,将和他一起打仗的故事完整讲了一遍,攻城如同儿戏,简直太逆天了,听得两⽗子又惊又喜又有些怕。惊喜好理解,大唐遇到一个如此妖孽之人,也不知是幸还是不幸。
他不同于郭子仪,郭子仪年青时远不如他这般有本事。要真是郭子仪一来就如此妖孽,可能不死也难得如此信任。
听到韩说他要介绍富国大计,李豫将太监宮女全追出御书房,现在御书房里,只有他、韩、李豫和李适。
他的话李适能听懂,提出疑问:
“发展渔业的事朝廷知道怎么处理,就算将路铺好,起码也要一两个月才能运到京城,抛开路上的运费不说,那些鱼能活到那么久?听说海里的鱼不小,要是运个更大的来,在路上就得扔掉。”
这些他早就已经想好,借机喝了几口茶说:
“我们先说处理鱼之事,不一定要运活鱼,可以将鱼晒⼲,在那边制成鱼⼲运来。并且不用渔民自己运,由那里制作鱼⼲的收购商运来,渔民只管捕鱼来卖即可。臣有一些方法,不说多的,能让那些鱼⼲保存至少十个月不腐烂变质。煮得其法,绝对是一道美味,要是出征的将士带上,比吃⼲粮要好得多。”
三人一听大为奋兴,十个月时间,已经可以运到国全各地。鱼⼲大家都吃过,可能是厨师没弄好,反正吃过一回就不想吃第二回。李豫问:
“你有什么办法让鱼⼲能十月不腐?”
话不多说,他将如何制作酸鱼、咸鱼、⼲鱼等等知道的都说出。酸鱼他做过,后面几种只是知道,但想来不会错。
“陶瓷在哪里都普遍,又好烧制。并不一定要多好的陶瓷,只要不进出空气即可。在装鱼⼲时,可先经过⾼温烧,里面不好的空气会追出来一部分。再将鱼⼲塞満,口用蜡一类的东西密封死。不要说十个月,就算存放一两年也不是问题。”
懒得给他们说什么真空一类的词,这样一说大家都能听懂。李适可能听漏些,赶忙说:
“你再重复一遍那些鱼的制作,我让厨子做些出来试试。”
这次他得到教训了,让李适自己用笔记下,省得再浪费口⽔。重复一遍后又接着说:
“民以食为天,以天子为⽗,要想民強必须解决吃钣问题。如今南方还有不少地方地广人稀,如湖广一带的地,特别适合种庄稼,臣建议让一些土地贫瘠的地方百姓,迁移到那边去。一时虽然朝廷会有较大的投资,但时⽇一长自会见效。”
李豫看了眼韩,对方苦笑道:
“以前有人提过,其中的困难有很多。朝廷现在并没有多少余钱,在那边的花销不说,那里的人都不愿意搬离自己的地方。”
“可让边城百姓先搬,”他这些都考虑过,只是没时间写出奏折。见李适放下笔呆呆看着他,示意对方提起笔,缓缓说出:
“那里的百姓没多少人在意这些,只要朝廷肯出钱,在那里分地分房,负责收成前的生活,他们多数愿意搬走,远离战

之苦。至于钱的事的确有些难办,以五十万人为例,我算过,如果搬迁五十万人,至少要花五千万两⽩银。一次

肯定不行,可以分成五批。”
李豫被他说得直冒汗,润了下喉咙:
“一批也要一千万两,朝廷哪有那么多银子?”
本来他想过卖地,现在的大唐是地广人稀,土地

本就不值钱。要是为此搞个炒地炒房之类的,恐怕付出的都够搬走一百万人了。
“除了广州,其它两个地方的海市建成,可为朝廷带来一笔不小的收⼊。还有可以对海市进行改⾰,海上

易的利润渐渐为人所知,利益十分惊人。对于进出货物一类的可收取海税,不说多的,比如一万两的货物,收四千两绝不算多。”
他的话一出,连李豫也从龙椅上跳起来。只有李适因为要记录,睁大眼睛看着他。
“收四成的税,怕到时候他们都要闹到京城来。你可知道,做那些生意的是些什么人?”
暗自将李豫鄙视一番,笑着说:
“不就是那些大家族吗?皇上你不知道海上

易。比如珍珠玛瑙,在海外不少家国是大街货,拿到我大唐来就是珍宝。一百颗指头大的珍珠,在海外可能用百件不到的陶瓷就能换到,在我们这里,一颗都不止换百件陶瓷。就算除去海上的风险,那也是一本万利的生意。
收四成税,当时有人会跳出来闹,只要朝廷不松口。不做的可以不出海,又不是朝廷非要他们去,我看谁会舍得放下那些生意。”
他在以前就知道,来大唐的外国人不输明朝。比如波斯、扶桑等必须从海上过来的家国。那些珍珠玛瑙在他们那里真不算珍贵。丝绸之路现在并未断绝,论其货流量居世界之最。
李豫和韩没再发表反对意见,但两人心中都打了个问号,准备过后去询问一番。当记书的李适实在忍不住,问:
“你没做过海上的生意吧?怎么知道这些?”
这个疑问又引来另两人的目光,太子问话不好不作答,只好老调重弹。
“我不是在定秦堡时生了几天大病吗?在梦中梦见好多东西,其中就有这些。”
他的梦很出名,在场三人已经听过几次。他什么都往梦里推,大家越听越怀疑,李豫打住李适的继续质问。
“真如你所说,三个地方加增海税,一年搬迁一批,五年即可完成,此事我看可行。但这些暂时间不能见效,捕鱼我觉得靠谱些。要想提⾼渔民积极

,就要有人去那里收购,你觉得那些商人会不买卖珍宝,去收购鱼⼲吗?”
再一次

来怀疑的目光,让他十分不慡,示意李适停止记录:
“一个商人都不去那里才好,我准备在那几处沿海地方建厂,包括收鱼加工运送等等全套。蚊子再少也是⾁,就算为天下苍生少赚些,那么大的量,一年下来绝不比现在的酒坊差。”
他的任务完成后,就被李适请进太子宮。
m.bBqxS.cc